-
友情链接:
当TikTok在硅谷法庭为数据主权据理力争,当比亚迪慕尼黑研发中心聘用德籍工程师突破技术壁垒,当SHEIN在伊斯坦布尔建立柔性供应链基地……种种场景勾勒出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新图景。
而与以往的出海浪潮相比,当前中国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,地缘政治风险上升,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,市场竞争日益激烈。这些变化,深刻影响着企业在海外的运营模式和发展策略。
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如何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,已成为决定企业能否成功“走出去”的关键因素。这一关键因素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发展,也影响着中国企业在全球舞台上的竞争力。
全球人才争夺战的底层逻辑
对全球化人才的迫切需求,与中国企业的出海现状息息相关。2022-2024 年中国企业出海呈现三大关键特征——数量增长:出海意愿持续增强,已开展海外业务的企业比例稳步提升至 68.22%。
此外,就是质量提升:发展阶段更趋理性,从“初创 + 高速”向“初创 + 开拓”模式转变,超过 56.00% 的企业处于开拓期;区域聚焦: 呈现“立足亚洲、重点突破”的特点,以亚洲(85.75%)为核心阵地,在发达市场呈现结构性调整,反映出更务实的市场策略。
同时,中国企业出海呈现“哑铃型”结构:顶端是华为、字节跳动等科技巨头建立全球研发网络,底端是中小企业在RCEP区域构建产业生态。这种结构催生了差异化的用人需求:顶尖企业需要“战略型通才”,而中小企业急需“功能型专才”。
从人才背景的考量维度来看,数据显示企业普遍重视人才的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能力,有 75.75% 的企业将其作为重要考量因素。这让出海企业对人才跨文化背景的考量,呈现“注重实践、渐进深化”的特点。
在评估维度上,企业优先关注可验证的跨文化实践能力:侧重考察语言能力 (72.73%) 和跨文化经历 (60.61%) 等直观指标,对文化开放度 (27.27%) 等深层次跨文化素质的评估体系仍在建设中,这反映企业采取务实导向的人才评估策略。
在岗位考量上,基于业务接触度采取差异化标准:市场导向岗位要求最高 (61.90%),因其直接面对跨文化环境;技术岗位则相对弱化这一维度 ( 仅 23.53%作为首要因素 ),更重专业能力。
锻造全球化人才的“熔炉模式”
大环境的变化,也在对全球化人才的能力要求与成长提出更高的要求,主要体现在重实战、轻体系。在能力要求方面,企业普遍强调跨文化沟通和适应能力,更倾向于通过跨国项目参与、海外轮岗等实践性方式来培养人才。这种倾向反映出企业更看重人才在实际业务场景中的表现,注重选拔能够快速适应和执行商业模式的人才。
同时,出海企业对海外人才的能力要求呈现出鲜明的优先级差异:一线人才最重视跨文化沟通适应能力 (74.24%) 和专业技能 (53.03%);管理层则突出战略决策能力 (63.64%) 和跨文化管理 (56.06%)……这种能力导向反映出企业当前更关注跨文化融合与业务拓展,而将数字化转型和合规建设纳入长期组织发展规划。
我们看到,全球化人才的能力构建,在迎来“三重革命”——认知革命、方法革命和组织革命。因此,也在带来全球化人才实战淬炼的进化路径。
如,字节跳动TikTok团队的培养范式值得借鉴:新人需在半年内完成“文化深潜三部曲”——先是虚拟现实中的文化冲突模拟训练,再到新兴市场实地考察,最终参与发达国家合规攻坚。这种阶梯式训练使人才成长周期缩短40%。
这场全球人才锻造革命正在改写商业规则:当传统跨国企业还在用“文化敏感度”评估人才时,中国出海先锋已开始培育“文明翻译家”和“战略家”——他们不仅能跨越语言鸿沟,更能解码文明密码,在技术标准之争与文化叙事权争夺中,为中国企业构建新的竞争优势。这不仅是人才战略的升级,更是一场关乎文明对话能力的深层变革。
写在最后:
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,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已成为新常态。在这一过程中,企业不仅面对着市场的拓展,更经历着文化的交融与管理的创新。我们期待会有更多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涌现出来,在全球化的大潮中,乘风破浪,开拓更加广阔的未来。